譚 飛
  我昨天在首都體育館,現場感受了第三季《中國好聲音》總冠軍決賽的熱鬧氣氛。現場幾家歡樂幾家愁,歡笑與淚水交織,確實如同一場音樂盛宴,但相較第一季的大紅大紫,本季《中國好聲音》的關註度已有明顯下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昨晚是冠軍之夜。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音樂選秀類節目已經明顯走在下坡路上。究其原因,最主要還是整個音樂環境的惡化,唱片業基本死亡,音樂不再是社會娛樂層面最受矚目的領域。關註度下降的另一原因,是現在娛樂活動種類繁多,選秀節目新鮮感欠奉,自然讓觀眾註意力轉移到其他領域。不能忽略的是,選秀節目普遍誠信度不高,娛樂有餘,公平公正不足,也讓觀眾對選秀類節目好感度下降。從人才角度看,新人有限,選秀“回鍋肉”處處可見,讓觀眾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也會降低觀看欲望。
  從超女、快男到《中國好聲音》、《中國夢之聲》等等,中國觀眾已經對電視選秀節目的套路瞭如指掌,有人點評說:無非是選手唱好歌,臺上編好故事,評委演好戲,編導剪好片,把觀眾忽悠住就行。但現在的問題是,觀眾的口味已經越來越挑剔,那些假大空的煽情在網絡時代也越來越難偽裝成心靈雞湯。於是,觀眾的收看熱情越來越受到影響。對電視臺來說,廣告商需要高收視,需要觀眾的參與感、代入感,於是對節目的外圍宣傳炒作更加重視,對選手所謂的高人氣更加著魔,反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樂本身。
  選秀在客觀上降低了普通歌唱愛好者的成功門檻,在當年的確成就了一批草根音樂愛好者,某種程度上相當於高考給70年代那些寒門學子的幫助。但選秀節目過多、過於同質化,以及新人選拔過於依賴選秀節目也讓選秀在度過黃金十年後難免出現讓不少人苛責的地方。
  展望“後選秀時代”,選秀不會消亡,但選秀節目應儘快出現正常的優勝劣汰,減少節目數量,優化節目質量;電視從業者要開發出更有時代特色的新型節目樣態,讓新人選拔方式更加多元化。
  無需否認,近幾年的內地歌壇新星絕大多數都涌現於選秀舞臺,這種造星機制的單一讓選秀節目承擔了不能承擔之重。要讓選秀節目煥發出第二春,就需要改變造星模式,讓選秀節目更純粹。可以借鑒韓國模式建造更多未來之星訓練營,通過嚴格培訓,從中發現新星,進而輸送到各個渠道。不止選秀,也可先參演影視劇,參拍廣告或先赴國外發展,總之,拓寬成才渠道,讓明日之星在各條路上都擁有機會。讓選秀本身不再過多承載“一夜成名”的虛妄欲望,而只成為健康娛樂產業的星路之一。
  千萬別讓選秀節目承載過多甚至娛樂至死,而是讓它更有活力,更精彩,更輕鬆,才是選秀節目永葆生命力的不二法門。▲(作者是時代天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裁)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03akbtc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