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站在抗震救災最前列,成為藏區群眾的貼心人、主心骨——
  □耿冉 本報記者 陳建兵 鐘振宇
  11月26日下午4時許,一個悲痛的消息從康定地震災區傳來。
  共青團甘孜州委副書記袁雅遜在參與抗震救災、聯繫建設希望學校的路途中,由於道路暗冰發生車禍,不幸因公殉職。這位年僅33歲的年輕黨員告別了養育他的康巴大地,離開了他牽掛的災區藏族孩童。
  抗震救災最前列,站著像袁雅遜這樣的一大批黨員幹部,他們快速反應,迅速行動,哪裡最危險、最需要,就奮不顧身地沖向哪裡,成為藏區群眾的貼心人、主心骨。
  受災百姓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他們的身旁
  26日上午,一面五星紅旗飄揚在康定縣塔公鄉江巴村“黨員突擊隊”搭建的帳篷上空,胸前佩戴著黨徽的江巴村黨支部書記呷讓甲帶領兩名牧民黨員,為村民解決救災物資供應等問題。
  這是地震震中成立的第一支牧民黨員突擊隊,由當地25名牧區黨員組成。在自家財產受損,帳篷沒有著落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轉運傷員、安撫群眾、搬運物資。“我們是黨員,關鍵時刻就要衝鋒在前!”呷讓甲說。
  地震發生時,正值甘孜“建州節”假期,廣大黨員幹部立即吹響抗震救災“集結號”。他們有的放棄親人婚慶之喜、有的告別久別重逢的親友、有的租車迅速返崗,全部投入抗震救災工作。
  震後不到兩個小時,全州各級黨組織就組建黨員突擊隊近400支,5600餘名黨員幹部深入災區一線開展查災核災、運送物資、轉移群眾、交通保暢、治安防控等工作。
  在康定縣金湯鄉,黨員幹部益西翁姆在地震發生後,立即趕回鄉上,途經交通中斷的巴郎口時,冒著飛石危險,步行3公里趕到幫扶的先鋒村搶險救災。
  在塔公鄉一處安置點,一位女幹部指揮運送棉帳篷的車輛卸貨。她是康定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羅秀珍,震後她在第一時間趕往震中,連續39小時高強度工作。她說:“受災老百姓正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他們的身旁。”
  一個個電話一條條短信在“親戚”間流淌
  “喂,土登呷讓,家裡有沒有事,現在不要到屋裡去,在開闊地帶避險。”地震發生後,康定縣黨員幹部澤仁鄧珠首先想到的是他“結對認親”的親戚。
  他首先給經濟比較困難的土登呷讓打電話,又依次給另外6戶“親戚”打電話,得知大家都平安後,澤仁鄧珠懸著的心落下了,隨即趕往震中。
  2012年起,甘孜州推進群眾工作“全覆蓋”,5萬餘名公職人員與20多萬戶農牧民“結對認親”。震後,“親戚”之間心手相連。
  截至25日,2.45萬名公職人員電話問候、短信慰問結對農牧民親戚8.23萬戶,確保哪裡有災情,哪裡有群眾,關心、關愛就覆蓋到哪裡。
  來自內地的援藏黨員幹部也亮明身份,搶險救災。在與塔公鄉一山之隔的道孚縣八美鎮中古村,數十間村民自建土石結構房屋在地震中倒塌。一面鮮艷的黨員突擊隊紅旗,成為廢墟上奪目的顏色。在這支救災隊伍中,來自郫縣、都江堰的援藏教師張平、餘波和陳道勇忙碌著。“災害面前,我們義不容辭。”張平說。
  他們與其他黨員幹部一起,冒著餘震危險,走進受災群眾家中,幫助轉移傢具、家電等財產。由於缺少手套等勞保用品,老師們的手被劃傷了。由於擔心天氣變化,他們顧不上吃午餐,爭分奪秒幫助老鄉修補破損的窗戶,避免糧食被雨雪侵蝕。藏族老鄉們豎起大拇指,感謝來自遠方的“親人”。
  是他們,讓寒冷的夜晚變得溫暖
  入夜,塔公草原氣溫降至零下幾度,坐在溫暖的厚帳篷里,塔公鄉江巴村受災村民多吉喝著熱奶茶,給兩個小孫子講故事,他說:“有黨員幹部在身邊,我們安心,放心。”
  震後不久,地震重災區就組建起一支支牧民黨員突擊隊,他們和州、縣、鄉幹部黨員組成的黨員突擊隊一道,成為讓群眾放心安心的抗震救災“主心骨”。
  有了“主心骨”的受災群眾,紛紛加入到抗震救災的隊伍中。
  塔公鄉牧民色都雖然已經70歲,但當他看到黨員突擊隊隊員忙碌的身影,也想跟著幹部為村民們做些事。他主動幫助村裡的老人和孩子疏導情緒:“大家一定要聽安排,不要到危房中去,有共產黨員的幫助,我們一定能夠渡過難關。”不少受災群眾也給康定城裡的幹部打去電話詢問情況。“幹部幫群眾,群眾疼幹部。”康定縣教育局局長陽光說,他接到結對“親戚”打來的電話時,心裡感到很溫暖。
  震中每個安置點都飄揚著一面旗幟,聚集著一批黨員幹部,他們戰鬥在抗震救災第一線,他們的努力和付出,讓災區寒冷的夜晚變得溫暖。
  (原標題:“有黨員幹部在身邊,我們安心放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03akbtc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